在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回纥人虽仅派出了4000名骑兵,但他们的帮助带来的代价却充满屈辱。这个代价是否值得?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单凭口头讨论无益。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看看其中的细节。
回纥,曾是伏尔加河以南的草原部落,属于铁勒的一个分支。与高车、狄历、铁勒、丁零等部落相互交织、融合。最初,回纥归附于突厥,但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为了削弱后突厥的力量,唐朝同意回纥建立自己的汗国,并允许其在鄂尔浑河流域设立王庭。从那时起,回纥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唐德宗时期,回纥改称“回鹘”,并成为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之一。
展开剩余83%安史之乱爆发的初期,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即位,河曲地区爆发了一场不算太大的战斗——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成功击败了六胡州的各部,平定了河曲之乱。这场战斗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但其意义却非常重大。由于房琯失利,唐朝为筹集叛军所需的军队,放弃了西域、河西走廊的防线,仅靠四五万精锐士兵来应对这一场叛乱,而这场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极大的人员损失。
当时,叛军乘机向北进攻,骚扰六胡州,甚至攻打凤翔,唐肃宗的行宫就在那里。可以说,这场胜利不仅保卫了凤翔,也保护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更值得注意的是,郭子仪并非独立作战,而是与回纥联手,这是唐朝与回纥首次以非正式方式进行合作,奠定了后续“唐回联盟”的基础。
郭子仪一直主张与回纥结盟,他深知,安禄山最强的部队是“曳落河”,而回纥的骑兵在战斗力上并不逊色。郭子仪甚至提出了“兑子战术”——回纥骑兵完全能够与叛军的精锐部队对抗。
为了促成这一联盟,唐朝派遣了敦煌王李承寀和名将仆固怀恩出使回纥,寻求合作。当时,回纥的英武可汗提出了一个条件:和亲,要求唐朝将公主嫁给他。然而,唐朝对此的反应却是拖延,一年多时间没有明确答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背后藏着更深的考量。
到了757年,唐肃宗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发动了第二次收复长安的战争。然而,这场“清渠之战”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唐朝损失惨重。两次战败让唐肃宗意识到叛军的强大,最终,郭子仪主张的“唐回联盟”再次被提上议程。
唐肃宗下定决心,不仅同意李承寀为国献身与回纥公主成婚,还册封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为公主,嫁给英武可汗的儿子。最终,在758年,唐肃宗再次出血,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即将年迈的英武可汗,以巩固联盟。
这一系列外交手段成功促成了“唐回联盟”,并最终让回纥派遣了4000名精锐骑兵参与战斗。这一切,为后来的“香积寺之战”奠定了基础。
在香积寺之战中,双方展开了极其惨烈的对决。叛军和唐军来回交战,肉搏不断。就在唐军陷入困境时,回纥骑兵从后方发起突袭,成功击溃了叛军的同罗骑兵,唐军一举反攻,叛军全线崩溃,最终斩首6万,俘虏2万。长安得以重新回到唐朝手中。
随后,郭子仪又收复了华阴、弘农和武关,并开始了“陕州之战”。这一战与“香积寺之战”类似,叛军同样企图从背后袭击,然而,回纥骑兵再度出现,帮助唐军击败了叛军。
虽然回纥的兵力有限,仅有4000骑兵,但其战斗力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有些人认为回纥在后来的“相州之战”中表现不佳,但实际上,回纥的角色更像是“关键棋子”。相州之战的失败,主要源自唐军内部的冲突,并非回纥骑兵的过失。
最终,在安史之乱的尾声,回纥出动了10万骑兵,成为平定叛乱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宝应元年(762年)发动的“昭觉寺之战”中,回纥骑兵与唐军共同作战,成功夹击叛军,彻底打垮了史朝义的部队,最终平定了叛乱。
然而,回纥的参战并非没有代价。这次合作的背后,回纥人的要求远比唐朝预想的要高。回纥明确表示,希望唐朝从“父子”关系转为“兄弟”关系,换言之,回纥要求平等地位。这一条件,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毕竟这种转变意味着失去传统的“父子”关系。
唐肃宗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条件,不仅如此,回纥在两次联盟中还要求唐朝允许他们随意劫掠战后城市。特别是在收复洛阳的过程中,回纥骑兵大肆洗劫城市,洛阳的富豪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他们几乎将城市摧毁殆尽。
这一系列屈辱的合约,尽管带来了回纥对唐军的关键支持,但无疑也给唐朝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屈辱。有人认为,这样的代价不值得,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回纥的支持无疑对平定叛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了军事意义,回纥的加入还打破了叛军的联盟,使得叛军内部产生了裂痕。最重要的是,回纥一旦站在唐朝这一边,便彻底断绝了与叛军的任何合作可能。因此,这一联盟的价值,远不止4000骑兵那样简单。
虽然回纥对百姓造成了不少苦难,但这并非联盟本身的过错。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朝廷的决策往往充满艰难与妥协,而这些决定,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只能感叹李唐王朝的衰败速度之快,至于是否值得,或许只有当时的人才最能体会。
发布于:天津市冠盈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机构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