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朱梁系列第四篇
第一部分:蚕食战略
李存勖是位有“战神”风范的将领,他的目标是吞并梁国,但他并不急功近利,而是选择了渐进的蚕食战略。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梁国的实力仍不容小觑,李存勖明白一口气吞掉对方并不容易。
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借魏博兵变之机,顺势攻占魏州,接着连克德州和澶州。朱友贞见势不妙,于次年组织兵力北伐,甚至一度包围晋阳,却始终无法攻破。李存勖的军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四处进攻,接连攻占七州,“河北诸州悉入于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河北”并非今日的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在此时,梁晋之间的战争已不再是为了争夺领土,而是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但朱友贞对此却认识不够。贞明三年(917年)十二月,朱友贞竟然突发奇想,要亲自前往洛阳举行祭天大典,甚至还专程去拜谒已故的父亲朱全忠的坟墓。这个决定完全违背了当时的时局,也遭到宰相敬翔的强烈反对。敬翔为了国家安危,极力劝阻:“晋军正在压境,陛下不可轻易外出。”但是朱友贞执意前行,最终导致了不小的后果。
就在朱友贞忙于祭天祭祖时,李存勖趁机东进,攻占了魏州和郓州的重要渡口杨柳城。古时军队,谣言的传播力极强,消息一传开,便有人信以为真。杨柳城的失守,很快让梁国境内的谣言四起,甚至传到了洛阳,令京城大乱,大家纷纷以为东京已失守。朱友贞匆忙中断祭典,急忙赶回京城。
展开剩余67%第二部分:老朱的儿子为何不如李亚子
杨柳城失守后,敬翔再次上书劝谏,痛心疾首地提醒朱友贞,梁国的内忧外患已经非常严重,陛下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必须承担起责任,亲自处理军事事务。
敬翔告诉朱友贞,先皇朱全忠曾亲自带兵征战,但即便如此,也未能轻松取胜。现在敌人已经逼近,陛下却还心安理得地去做这些不重要的事。“李亚子”(即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当年在年轻时就带兵打仗,亲自冲锋陷阵,每次攻城都不退缩,而您,却一直保持着儒雅的风范,从未像他那样勇猛。”
敬翔言辞虽然客气,却深刻揭示了问题:朱友贞的儿子,虽然拥有先皇的光环,却无法像李存勖那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老朱虽有强大的威望,但儿子却常常缺乏实际能力。
在这段文字中,敬翔显然对朱友贞失望至极,而朱友贞的表现也在历史的评判中不值一提。相比之下,李存勖不仅继承了父亲李克用的优点,还勇敢亲自带兵,最终打出了自己的天地。
第三部分:胡柳陂之战——无厘头的战役
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决定发动灭梁的大战,调动河东、魏博、幽州等地的军队。然而,这场战役却充满了荒唐和失误。李存勖拒绝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的妙计,结果打出了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愚蠢决策。
按照常理,兵马应该先行,粮草和辎重应该紧随其后。但李存勖的军队将辎重部队派在前方,导致战斗开始前就与梁军的败兵遭遇,双方混战,晋军迅速陷入困境,名将周德威也因此阵亡。
正当形势紧急时,梁军攻占了陂中土山,险些将李存勖包围。此时,李存勖亲自带队进行反击,终于夺回制高点。经过一番激战,晋军终于稳住了局面。
不过,这场战斗的损失非常惨重,晋军的伤亡达到三分之二,李存勖也动摇了,甚至一度打算撤军。好在将领李建等人坚持夜袭,最终在疲惫的梁军面前击溃了他们,虽然取得胜利,但晋军元气大伤,无法再进一步进攻汴州。
胡柳陂之战成为了李存勖的教训之一。此战暴露出他过于自信、轻敌的心态,也使他意识到年轻时的顺利并不代表永远顺利。只有经历过失败和失落,才会真正珍惜眼前的胜利。这场痛苦的战斗,反而为李存勖日后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冠盈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机构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