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先行:越南近期对美关税妥协(如降低部分商品关税、配合美国限制转口贸易),表面保住了部分出口份额,实则已陷入"短期喘息、长期失血"的陷阱——产业链被抽离、金融风险激增、产业升级受阻,最终沦为美国全球贸易布局中的"耗材型"供应节点。
为何说这是"可预见的收割"?核心逻辑有三:
1. 美国的"关税大棒"专挑软肋打
越南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占GDP超80%),且对美顺差显著(2023年达1040亿美元)。美国直接以"关税惩罚"施压(如对中国转口商品加征40%附加税),本质是利用越南"不敢失去美国市场"的弱点,逼其主动压缩中企通过越南转口的利润空间。越南妥协后,中企要么承担额外关税(成本飙升),要么被迫转移产能至其他东南亚国家,越南的"转口枢纽"价值大幅缩水。
2. 产业链"抽离"是美国的终极目标
美国对越政策从不是"单纯合作",而是通过"关税优惠+技术封锁"双重手段,推动高端产业(如电子、纺织)向越南转移的同时,限制其掌握核心技术。例如,三星、耐克等跨国企业在越南设厂,但关键零部件(芯片、高端面料)仍由美国或其盟友控制;越南本土企业只能做低附加值环节(组装、代工)。长此以往,越南产业将永远停留在"打工者"层级,利润被美资抽走,经济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
3. 金融系统脆弱性被精准利用
越南股市、楼市高度依赖外资(外资占股市市值超40%),且家庭债务占GDP比重达65%(国际警戒线为60%)。美国通过加息周期(2022-2024年)吸引全球资本回流,越南为稳定汇率被迫消耗外汇储备(2024年外储减少12%),同时面临资本外流压力。此时对美妥协,相当于向国际市场释放"越南经济依赖美国"的信号,外资更倾向于短期炒作后撤离,越南金融系统随时可能因资本骤停陷入危机(类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小版本")。
越南对美妥协,本质是用"短期市场"换"长期命脉"。美国的收割逻辑从未改变——先通过关税、技术壁垒制造压力,再逼迫目标国开放市场、承接低端产业,最后通过资本抽离、产业链控制完成"财富转移"。越南若不尽快构建自主产业链、强化金融防御,这场"被收割"的戏码只会愈演愈烈。
冠盈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机构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