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源鹏潮汕英歌舞探源小说《英歌武》上篇【明末潮普】
第一章 鹤鸣南山
第二章 巡检被袭
第三章 海商之怒
第四章 千户出兵
第五章 招宁连坐
第六章 雷厝之围
第七章 下山之虎
第八章 密道铁山
第九章 练家除夕
第十章 傩锏挥舞
第十一章 县城抢春
展开剩余92%第十二章 上元游神
第十三章 春社聚饮
第十四章 挝鼓秧歌
第五章 招宁连坐
午时刚过,潮普县巡检司衙门内,一张全县地图在桌上铺开——郭县令、王主簿、刘典史,专司驻军联络的兵房书吏练承甲,捕头陆雄,正与海安千户所的何百户、镇安水寨的郑哨官围坐一处,紧急会商对策。
郭县令先站起身,向何百户、郑哨官拱手致意,语气诚恳:“今日之事,多亏二位大人闻讯后迅速驰援、及时处置,本县在此代潮普百姓,向二位及麾下弟兄致谢!”
待落座后,他神情重又凝重起来:“此次匪寇公然袭击巡检司,行凶后又迅速遁逃,不仅折损了近三十位弟兄,更让地方百姓引发极大震动,影响恶劣至极。眼下最要紧的,是趁他们立足未稳、线索还在,立刻展开追剿,务必斩草除根,绝不能留后患,才能保一方安宁。”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据今日抓获的匪寇供述,参与此次作乱的,大多是招宁村与雷厝围的人,规模约有八十余人。单靠我县衙役,实在难以应对;但如今有县衙、千户所、水寨三方协力,再加上剩余的巡检司弓兵,总兵力已达五百之众,在人数上已占优势。故此恳请诸位不辞辛劳,即刻协同出兵,对这两村实施合围清剿!”
何百户当即拍案应道:“维护地方安宁本就是我等驻军的天职,郭大人不必多言,我等自当全力配合!”
郑哨官也随之点头,语气坚定:“水寨弟兄已备好战船,随时可协同陆上行动,绝无推诿之理!”
郭县令随即看向王主簿:“请王主簿详述招宁村与雷厝围的情形,也好让诸位心里有数。”
王主簿起身拱手,沉声禀报:“先说招宁村。这村子本是嘉靖年间招安海盗后设的落籍地,鼎盛时近三百口人。村里多姓聚居,主要靠出海谋生——要么出海捕鱼,要么远洋私贩,多为高风险的营生,当地素来有‘十人出海,八人得返’的说法。如今人口凋零,只剩不足二百八十口,其中老弱妇孺就占了一半以上,除了做走私买卖的,剩下男丁多靠制盐、打工过活。这村子民风剽悍,向来尚勇轻法,不易管制。”
他稍作停顿,又道:“再说那雷厝围。这是咱们县人口前三的大村,全村清一色雷姓宗族,近三百户、一千四百余人,主要靠务农为生。早在嘉靖年间,村里就筑起了高墙深垒,寨墙高达三丈,四角还设了瞭望台,看着跟座小城似的。这些年,雷厝围里几个人丁兴旺的强房头,仗着人多势众,在乡里横行霸道,多次欺压邻村。就连咱们县衙的衙役平日要入寨查案,也常被他们阻拦,根本进不去。”
郭县令听罢,眉头拧得更紧,语气决然:“招宁村离这儿近,地形也容易把控,咱们先对它展开围捕,再图雷厝围。”
镇安水寨的郑哨官当即接话:“这两村都挨着榕江、练江水道,水网密、码头多,水路逃生方便。我水寨可调海沧船和哨船先沿水路进发,到岸边后弃船步行包抄。我这就带部下去,负责封锁招宁村背靠河道的一侧,绝了他们的水上退路。”
正六品的何百户也郑重表态:“我千户所是地方正规驻军,保境安民、剿灭贼寇本就是天职。待会儿凡需攻坚的地方,都由我部来担。” 他抬手指向地图上招宁村旁的一处山丘高地,“这地方视野开阔,能把全村都盯紧,我让弟兄门们先占了这儿,可居高临下布防,也能防着贼寇设伏。”
郭县令颔首:“那我便同巡检司剩余弓兵与县衙人手,正面封锁招宁村的村口要道,咱们几方配合,形成合围之势,不让一个匪寇漏网。”
林国良负责组织乡勇留守潮普县城。
计策既定,众人不再耽搁,各自拱手道别后,便分头调集人手,依计行事。
行军路上,兵房书吏练承甲始终紧随何百户身侧——他素来与千户所往来密切,对地方情形熟稔,此刻同行也便于随时应答。何百户脚下不停,目光扫过前方蜿蜒的路径,侧头问道:“你常年管着地方上的事,对那招宁村,平日里有些什么了解?”
练承甲声音洪亮,当即回话:“回大人,招宁村的男子,十有八九靠出海过活。海上风波难测,船毁人亡的事年年都有,村里好多妇人不到三十岁就成了寡妇。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开恩,准许寡妇再嫁,打那以后,村里渐渐有了个习俗:要是丈夫出海两年没回来,死活没个准信,妻子就能改嫁同村的人。”
他略作停顿,又补充道:“也正因出海是九死一生的营生,村民把男丁看得极重,觉得子嗣是家族延续的根本。凡是嫁进这村的媳妇,要是没能生下两个以上的儿子,常会遭夫家冷眼相待,严重的甚至会被赶出家门。所以村里一家有十几个子女的,也不算少见。”
“此外,这村子里赌博之风盛行。究其根源,倒不是村民好逸恶劳,而是他们日常干的营生本身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能满载而归、一夜暴富;赌输了,可能船沉货没,倾家荡产不说,连命都得丢在海里。日子久了,村民把自己的命运也当成赌局,敢拼敢搏,反倒练出一股蛮勇劲儿。这种冒险性子虽说不合礼法,但论起血性,倒也真比寻常村落多几分。”
何百户听罢,目光微动,颔首赞许:“你观察入微,剖析透彻,实乃干才。”
不多时,大军已悄然完成对招宁村的合围。
按照既定部署,千户所与水寨的官兵分成十队,每队数十人,由熟悉村路的县衙役和巡检司弓兵前头引路。队伍挨家挨户展开搜查,村口、巷尾、河边码头也都设了岗哨,严控人员出入。这村子本就只有不到七十户人家,没多大工夫,村前空地上,已经尽数集中了村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
然而经核查,这些男丁多为留守制盐、修网、捕鱼、务农、照看老幼者,神情惶然,眼神里满是怯意,无一显露可疑的迹象。
真正让人心里发沉的,是村里妇孺老者那撕心裂肺的悲鸣。
一名中年妇人突然扑上前,跪在巡检司差役面前,双手死死抓着对方的衣摆,声泪俱下:“巡检司昨天在码头射杀的,是我家跑船的阿强啊!他是走了私,可我们一家八口,老的老、小的小,全靠他撑着!如今他尸骨未寒,几个孩子还小,你叫我怎么活啊?”
话音未落,周围数十名妇人跟着齐声哭嚎,有的捶着胸口直跺脚,有的抱着娃娃哭得撕心裂肺。
更有几户人家门前挂了白联,灵堂才刚支起。原来是另有一艘出洋商船遇了风暴,沉在外海,船上壮丁没一个活着回来。这会儿,年轻寡妇们围坐在灵前,怀里抱着襁褓,望着空落落的屋子,泪珠子直掉:“船没了,银子也没了,连尸首在哪儿都不知道…… 往后连米都买不起,拿什么养孩子?”
哭声震天,哀恸遍野。孩童不懂世事,只知母亲哭泣,亦跟着抽噎啼叫,场面凄惨至极。
此时,刘典史往左右扫了眼,上前半步压低声音提醒郭县令:“以据大明律法,巡检是从九品的官员,击杀官员所在甲要处以“满门抄斩,妇孺为奴”重刑。”
郭县令一听,喊道:“来人,把田老人一家,及同甲十户的人押上来。”
这十户竟全只有老幼妇孺。
捕头陆雄看到后,也上前压低声音提醒郭县令:“郭老爷,虽说田老三参与了袭杀巡检司的暴行,但他并没承认击杀巡检。目前不好确定,杀巡检的人,是这十户的男丁,甚至也不好确定是招宁村的人。如果田老三杀的是巡检司的弓兵,不属于官员,则他一人问斩即可。”
郭县令点了点头。
刘典史补充道:“即便杀民,里长和甲长也难逃监管不力的罪责,按律当仗责。”
听罢,郭县令一脸威严,心想出了这么大的事,来了这么多的官兵,不可能不惩戒,喊道:“田老三的里甲长,负有监管不力之责,来人,将其各打二十大板,以示惩戒。”
“卑职遵命!”陆雄随即抓来里长和甲长,见是两老人,遂吩咐负责仗刑的皂隶,下手轻点。
王主簿也上前,低声提醒郭县令:“郭老爷,我朝里甲制度,十户为一甲,这村子近七十户恰好七甲。其中有男丁出洋未归的,牵涉五甲共五十户。依保甲连坐律条,若真查出涉及杀人匪寇,官府可令这五甲人家加倍缴赋税、多担徭役。”
郭县令询问陆雄:“以你之见呢?”
陆雄皱着眉头:“眼下咱们分不清哪些人家是出洋船沉人亡的人家,哪些家人又是昨天在码头被打死的,哪些才是涉及击杀巡检司的。因此不好将这些男丁未归的定为有罪之甲。”
郭县令垂眸沉思片刻,叹出一口气:“这村子本就人丁凋敝,壮丁要么折在海上,要么卷进事端,若再按连坐加征赋役,便是雪上加霜。”
他走到被仗责的里甲面前长,严厉说道:“今日官府围村,只为缉拿袭击巡检司的真凶,绝不牵连无辜。但你们得记好——若有匪徒偷偷潜回,必须立刻报官;敢有半分窝藏,一经查实,全村连坐、赋役加倍,到时候可别怪本官不讲情面!”
“是,老爷。”两人被打,内心的创伤和惊恐大于身体所受之痛。
郭县令又靠近了一些,望着村中悲痛的妇人,语气缓和说道:“你们要多费心,组织村民守望相助,熬过当下这难关。真有家里揭不开锅、撑不下去的,可据实来县衙找王主簿禀报,本县会酌情发些救济粮米”
两人跪地称谢。
与此同时,镇安水寨的郑哨官也迅速做出部署。他点了一艘哨船,留驻在招宁村通往外海的河口处,又指派十余名营兵在此值守两日,特地叮嘱:“一旦见着匪寇船只往村里返,必须即刻派人飞报水寨,半刻都不能延误!”
言毕,官兵大队人马赶往雷厝寨。
那天夜里,招宁村的上空没了往日的炊烟袅袅,只有妇孺们断断续续的低泣声,混着归巢鸦雀的哀鸣在村里飘荡。那声音绕着挂满残破渔网的屋檐、贴着斑驳脱落的土墙打转,迟迟不散,像是在低声诉说着滨海人家,世世代代在风浪里挣扎求生的苍凉宿命。
【内容简介】该小说剧本讲述明末清初的广东潮州府练江和榕江流域的潮普县的捕头陆雄和兵房书吏练承甲的儿子陆大勇和练英榕,从十多岁的青少年开始到中年期间,经历明清朝代更替的乱世,如何分别逐渐成长为维护地方治安、保卫家园安全的干吏和宗族英雄,创造性地藏武于各项民俗活动表演中,呈现豪族雷厝围与中小村寨的纷争,清楚记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和军事体制和运行机制,记述了潮汕人民人生观的转变与建立,以及潮汕地区民俗活动的演变,解密潮汕英歌舞的真实来源及其目的,回答了诸如潮汕英歌舞为何有那么多的流派打法、为何潮汕英歌舞会以水浒传人物出现,为何以前的潮汕英歌会前棚、中棚和后棚,为何潮汕英歌舞看起来总有点战阵和武术的意味,为何潮汕英歌舞古代民间只称为唱英歌、茂英歌、敲英歌、跳英歌、武英歌而不是英歌舞,英歌舞真的已经形成几百年了吗,为何以前的英歌队会有的拜太子爷、有的拜田元帅,等等问题,是一本潮汕英歌舞的史诗中篇小说。
潮汕英歌舞探源小说《英歌武》将分上中下三篇,于2025年10月开始,由余源鹏本人陆续创作发布,由余源鹏陆续创作发布,版权所有,复制必究。如需要出版图书、报刊连载、广播演播、视频创作、戏剧改编,需经本人授权。
余源鹏:1978年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饶平县,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出版的人文著作有:潮汕历史人文著作《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该书获“广东省第十届民间文艺著作奖”);潮汕房地产寻宝小说《千年宋井》(该书由汕头广播电台《讲古台》袁中录老师全书演播);孝道专著《行孝:孝敬的十二种方式暨新时代孝道》(该书连续两年入选黑龙江农家书屋目录);文旅著作《阅读时光里的古村镇:从30个视角品鉴150个古乡村城镇》。正在著写:潮汕英歌舞探源小说《英歌武》;《人文探秘笔记:从广府文化的密码到西南风情》(包括广府文化的密码、他乡的故土、阅读城市之风、多彩民族风情、风景这边独好等长文);《茶之性:山河古树自然人文探秘笔记》(包括茶之性、山之韵、古树之气、河岸悠悠等长文)。微信:baodiyyp
发布于:广东省冠盈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机构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