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
文/玉吊钟
泰戈尔诗云:当你微笑时,世界会喜欢你,当你大笑时,世界怕了你。
这句诗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评价一种情绪的标准:情绪本身是谈不上好坏的,每种情绪在不同的情境里,释放的程度不同,发挥着或好或坏的不同作用。如伤心情绪在诸如失去亲人的悲伤情境里是得体的,这时候如果表现出愉悦、幸福、兴奋的情绪就不合时宜。而在一个喜庆的环境里,表现出来伤心、忧虑、痛苦的情绪就大煞风景了。
因此,情绪的好坏在于特定时空环境里表达的适度、适时、适宜,如泰戈尔诗中的"微笑”与"大笑”。在亲子教育中,当孩子的行为未能达到父母心愿,或是做错了事情,为人父母释放自己的情绪时,也要保持克制,表达适度、适时、适宜。如此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情绪控制不住,动辄大吼大叫,动手动脚,粗暴简单,轻则达不到教育效果,更是容易酿成如孩子离家出走、亲子关系决裂之类的家庭悲剧。
展开剩余82%一些父母在孩子稍有过错,就对孩子大喊大叫,是一种过度惩罚,是父母自己内心焦虑、压力、不良心境的投射。人为地夸大了孩子对犯过错以后的后果,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行为畏缩,不敢去尝试,形成忧柔寡断、胆小怕事、畏惧不前的性格。一个人犯过错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途径。除此之外,还有模仿、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途径。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培养 “保持冷静!”的习惯,情绪稳定,无论是奖赏或惩罚孩子,给孩子营造安全谐和的身心成长环境。如发生了孩子摔倒、小朋友之间吵架、丢失了东西……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父母要学会举重若轻,耐心引导,很多时候,不是发生事情的本身让小孩子产生情绪的类型和幅度,往往是孩子看见身边大人生气、愤怒、伤心的情绪态度,引发孩子出现恐惧、忧郁的情绪的幅度,和维持时间的长度。
一个自我身心健康水平低下的父母,容易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孩子成长出现的问题,内心里的负性情绪转移。由于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不能真正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心里光着急,教育孩子时,"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世卫组织定义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
父母在陪伴孩子一路成长中,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会经历各种困难挫折,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尝试错误的途径,所以父母既要有爱心,也要有耐心在陪伴孩子一路学习中,获得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是在孩子取得进步,获得成长的时候加以表扬肯定,在其成长经历中遭遇困难挫折时,不离不弃,表现出来足够的耐心和支持,不拿“邻居家的孩子”作比较,即使是孩子一时犯了错误,也要采取合适的教育,切莫"过度惩罚”,对其大吼大叫。
有些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自以为是爱孩子,对孩子好,实际上以爱的名义在操控孩子,是爱的能力欠缺的表现。也是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控制感,孩子稍有不符合其心意,便对其大吼大叫,实则是父母自己内心里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是父母在教育中缺少耐心的体现。
有一个“妈妈的秋库”的故事,一般孩子出去春游,天气很热了,只有小东还穿着秋库,于是大家关心地问小东不热吗,只有小东缓缓地说:“你们不知道,世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有一本书叫《爱的五种语言》,讲的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能力体现五个方面:肯定言词,精心时刻的陪护,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这五种“爱的能力”具体来讲:父母善于表扬鼓励孩子,无关件地积极关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把停下无关的事情,专心致志地陪伴,而不是在陪伴孩子时做其他的事情。要懂得送孩子合适的礼物,并接受孩子的礼物,给予感恩回馈等方面。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乐观的心态。即使是孩子犯了过错,父母在管教时也要保持克制。管理情绪时适度、适时、适宜,一些父母在诸如学校、广场的公共场合里,严厉惩罚打骂孩子,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许多父母认为大声、暴躁地训斥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权利,屡试不爽。如果孩子们被反复指责训斥,一直得到一种“你还不够好”的评价,一直被羞辱和压制,那么孩子认知、人格、智力等多方面难以得到良好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受挫。
很多时候,这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行为,往往只是父母自己的压力释放,来自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叠加积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泄出来,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当出气筒。因此,父母平时要做好压力管理,实现好从工作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向为人父母的角色扮演转换。
父母在平时更多地陪伴孩子,更少指责,更有耐心、爱心,如此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好地学习环境。他们会变得更具创造力,更加乐于社交,更加开放,根据自身生理心理的条件,顺其自然,茁壮成长。
在教育中对孩子大吼大叫,其实是一个更强大的、更有力的强者在攻击一个弱者,孩子被迫屈服。貌似一时达到了父母的目的,实则让孩子失去了一次尝试错误的学习机会,认知、思维、人格、------自我意识得不到发展。父母是孩子信任的人,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的父母,而恰好是这个人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变得害怕、无助,以及对身边环境的信任。
这种对孩子粗暴的养育方式,久而久之,会改变孩子的性格。有一个人去向心理医生求助,讲的是在他六岁的时候,被父亲狠打一顿,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放不下来。原因是当初他把父亲的皮鞋里面挤满了鞋油,第二天父亲穿鞋的时候,发现这双高档皮鞋废了,打了他。她向医生说,那时他只知道每次当妈妈给父亲的鞋子挤上鞋油,擦完鞋子,都能够得到父亲的拥抱。那天,他也想父亲在出门前,能够拥抱他一下,于是把鞋油挤到父亲的鞋子里。
长大后,即使许多年过去了,也许我们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受过的责骂:“够了,滚出去!”“你立刻把它拿开!”“你马上给我道歉!”------每每想起,我们的心情如何呢,内心里会不会产生些许波澜。这些话是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并且这些言语暴力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身体上遭受的暴力。不管孩子是否真的犯了错,犯过错的程度,大吼大叫只会让孩子受到了二次伤害。成长的路上,不是孩子想犯过错,而是无法避免,犯错本是一种学习途径,是成长的必要条件。让孩子认识到过错,寻找原因,提高改正错误的能力,胜过一味地训斥。
2025年6月9日午于杭州
发布于:浙江省冠盈配资-炒股配资门户-机构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